编办概况

积极做好改革后的乡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来源: | 发布日期:2014-12-21 】 【选择字号:

积极做好改革后的乡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走向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事业单位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根本所在。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就是要确立事业单位的独立法人地位,激发其参与市场竞争,创新运转机制,达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依法管理的目的。根据我县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后的情况,为促进政事分开,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果,县编办注重在机构改革中加强对乡镇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融入改革做工作,抓好工作促改革,确保乡镇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不缺位、不松劲、不走样。同时,积极安排部署,督促做好乡镇事业单位的变更登记和撤并乡镇事业单位的注销登记工作,促进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了登记质量和工作水平。

一、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认识和工作措施

(一)融入改革做好登记管理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本身就是实施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指导思想的制定到改革方案措施的实施执行,在历次乡镇机构改革中,登记管理工作总是积极参与改革的全过程。不论是职能配置、机构设置,还是领导职数及人员编制的调整;不论是工资发放、经费保障还是分流安置、竞聘上岗;不论是统计数据的汇报,还是调研成果的应用,在改革的每个环节都有登记管理工作付出的辛苦努力,为机构改革出谋划策服务保障,促进了乡镇事业机构改革稳慎、科学、顺利进行。

(二)做好登记管理促进改革

每次改革前后,县编办都要积极协调人事、财政、各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做好乡镇事业单位的注销和设立登记,摸清底数,对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定编定岗和乡镇撤并情况按乡镇分类排队,弄清需变更、注销事业单位的总数。要求各乡镇政府以改革精神和巩固改革成果的态度抓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重点在法定代表人的任职、开办资金的审计和单位住所的确定等方面,帮助事业单位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机构改革的精神和具体方案、措施落实到位,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确保乡镇事业单位能及时地成立起来、运作起来、规范起来。

(三)加强培训帮带服务指导

针对乡镇大多数事业单位办公条件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注重抓好培训后的跟踪帮带服务指导工作。每次设立登记前都要集中时间对新任职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登记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事业单位设立、变更、注销、年检等登记管理主要内容。通过培训不仅使乡镇事业单位开拓了思维视野,提高了法规意识,而且初步掌握了登记管理工作的业务技能,为顺利开展网上登记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培训后的具体操作中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帮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耐心细致地在帮带中教知识教方法,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登记管理水平。对于一些因办公条件和设施较差暂时无法独立进行登记管理的单位,在采取临时代办的同时,建议乡镇事业单位积极争取配置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尽快建立起网上登记管理平台,确保乡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县扎实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此项工作正逐步迈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事业单位登记率逐年提高,全县事业单位在登记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已由被动性登记向积极主动性登记转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依法进行登记管理的意识淡薄;事业单位变更、注销等手续办理不及时;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监管不到位;网上登记管理的必须设备配置到位率低等几个方面。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事业单位的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国家陆续出台《行政许可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在事业单位中普及率比较低,法人代表们依法进行登记管理的意识也就难以强化了。同时,当前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就存在内容也不一致的问题,这也是影响普法宣传教育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乡镇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主体地位凸现不够。绝大部分乡镇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自己必须承担什么职能,要履行那些服务,都没有准确的定位,加之在日常社会生活、经济活动中也很少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参与,这就使得这些单位对于本单位是否必须要登记?在有变更、注销等事项时是否要及时办理?等等,都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三是登记管理机关自身体制障碍,导致监管职能缺位。

对于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从职能上说,是由各地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负责。但是,由于各地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也只是在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挂牌机构,这样就不难想象因为登记管理机关人手不够,体制设置等诸多原因,使得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绝大部分都流于形式,仅仅满足于每年的年检工作中填填表格,贴贴年检标志,管管档案材料而已了。

四是乡镇事业单位经费不足。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服务职能的弱化,管理模式的滞后,加之自身缺少奋力开拓的内在动力,网上登记管理的必须设备急待添置。我县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冲刺阶段,乡镇事业单位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没有专门拨款,根本上拿不出经费发展服务事业,自我发展困难。税费改革后,政府性基金,农业税等被取消,部门政策性收费被规范,只能依赖上级输血过日子,乡镇要保证机关正常运转都是竭尽全力,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更是力不从心。

三、应对措施

(一)增强法律意识,推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1.优化宣传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就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相关法律、业务知识等方面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还可以利用身边已有的媒体资源,如广播台、电视台、报纸等其他新闻媒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及时发布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息。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易于接受的宣传活动进行宣传,如开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知识抢答赛、法人代表培训班等形式。 将宣传工作列入事业单位登记机关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今后一段时间要常抓不懈。通过努力,使事业单位登记工作逐渐深入人心,变为相关人员的自觉行动。目前主要是有效组织机构造势和政策造势,营造良好的登记监督管理的社会氛围。通过广泛深入宣传登记机关和登记工作,让社会更多地了解登记机关及其工作性质、工作职能,让更多的人提高开展登记工作必要性的认识,使更多的人更加理解登记工作,最终参与到支持、帮助登记工作的行列。通过广泛深入宣传登记政策,使监督方与被监督方及其他相关机构更好地掌握监督管理的内涵、要求、目的,从而更为有效的实施监督管理。

2.强化监督管理。要通过培训学习使事业单位法人认识到,“法定代表人”是代表单位行使相应权力、履行相应义务、承担相应责任”等内容,使各法定代表人认识到自己是代表单位行使权力,并且权责并重。让法定代表人有效提高各事业单位负责人对登记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登记意识。同时对事业单位挂牌与刻制印章是否与核准登记的名称一致,核准登记的法定代表人与实际负责人是否一致等事项进行实地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单位,要下发限期整改责任书,责令限期改正,在规定的时间内拒绝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单位撤销其登记,依据《条例》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印章,并提交编委会研究,建议撤销该单位并收回编制。促使各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更加重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日常监督管理。提高对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和法人证书重要性的认识。

3.加强普法培训。要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对《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系统的学习,直到弄懂弄通。不但要熟记相关法规条文,而且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不断增强法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要认真举办事业单位法人代表普法培训班,将身边事业单位有关涉案案例加以收集整理,剖析案例,以案说法,以实论虚,提高乡镇事业单位依法进行网上登记管理的认识。

(二)建立制度规范,牵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1.告知制度。实行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告知制度,是作为事业单位登记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之前的一种体现人性化的工作制度。将事业单位在申办设立登记、年度报告、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登记事项时,不按要求、不按规定时间到登记机关办理相关事宜,仍然以法人身份从事社会活动,登记机关对其进行明确告知其法律责任,并适时在有关媒体予以公告。

2.催办制度。对极个别认识不到位的,不能按时按要求进行网上登记管理的单位,通过电话催办,发督办通知单,告知主管部门,利用行政手段联合施压,反复做好宣传工作,督促尽快办理。

3.通报制度。要严格执行中央编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十五部门联合下发的中编办发[2000]17号文件精神。对于没有及时办理事业单位设立、年检、变更、注销等手续,按照规定,迅速通知财政、国土、银行、公安、质监等相关部门,停止办理一切相关业务,并在新闻媒介上予以通报。

(三)积极监督检查,强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1.组建督查队伍。当前要能够善借外力,整合行政资源,来克服登记管理机关人手不足的实际困难,解决登记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可以明确各单位的组织人事干部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息员,承担实时监督、及时汇报职责。登记管理部门要想方设法为事业单位排忧解难,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率。同时要严把质量关,认真审查事业单位的名称、宗旨和业务范围、住所、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以及法人资格等主要事项,确保登记工作的质量。结合变更登记、年检,以及定期、不定期的集中检查等多渠道加强监督检查,通过绩效评估、信息公开等多形式强化公开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与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协调解决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多方监督的局面。

    2.制定考核办法。要认真制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考核细则》。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应每年在各单位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作出业务绩效评价报告,对事业单位法人及其举办单位提出调整意见,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进一步研究和推动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评估,是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改进和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项改革和创新。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要针对事业单位数量众多、类型差异大的实际,研究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部门间相互配合,并借助社会力量和中介组织,对事业单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断研究完善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办法,把评估结果做为监管事业单位的重要依据。

3.开展联合行动。年检工作要坚持“严”字当头,严格按照《条例》和《细则》中规定的内容、方法、程序,紧紧围绕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是否存续和业务活动开展情况这个核心严格审查。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要及时进行变更登记,使年检工作与登记管理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年度检验的监督管理作用。同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应及时组织牵头司法、审计、会计等部门不定期的对全县的事业单位进行联合抽查监督,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完善,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予以处理,并将有关情况进行通报,从而也达到了加强事业单位依法进行登记管理的意识。研究探索开展日常监督管理的办法和路子。

(四) 创新运转机制,统筹机构编制管理

1.统筹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编委会批准成立的事业单位,要求在批准成立后的规定期限内向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中心申请设立登记(备案)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根据评价报告决定机构编制调整事项,凡未按要求登记或年检的单位,编办核定编制时不予受理。

2.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与其单位经济收入相结合。在每年年检时,详细查验单位上年年底的财务报表和资产负债表,而后,同其开办资金及前年财务收入、支出情况相对照,财政部门根据评价报告对其工资奖金进行浮动考核,差异较大的,立即查处原因,以便达到及时变更,需重新验资的立即验资。

3.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对上级要求撤销、合并或垂直的单位,要及时办理注销手续。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结合年检和日常监督,积极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年度报告和信息公开制度,尤其是对于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探索建立年度报告内容和年检情况向社会公开的办法,落实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借助社会和舆论力量实施对公益组织行为的监管。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五)勇于探索实践,开展事业单位法人信用建设

1.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以法人身份公平参与社会服务和竞争,其信用状况是其服务对象及合作对象的重要关注内容,通过管理事业单位信用信息,进行事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可以从新的角度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和服务,既能帮助登记管理机关全面动态了解事业单位的运行是否规范,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又能够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督和制约,增强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的监管能力,对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是登记管理机关改进和完善事业单位管理方式,拓宽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管理途径的一个重要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今后要进行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目标就是,通过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维护事业单位合法权益,规范事业单位行为,激发事业单位活力,促进事业单位诚实守信地开展业务,更好地服务社会,加快自身发展,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贡献。

2定评定内容。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基础信息、业务活动情况、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监督管理情况、接受其他有关管理部门监督情况以及其他能反映事业单位信用状况的内容。规范评定程序,搞好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首先要起草相应地工作制度并修改完善;其次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事业单位主管机关和相关单位的意见;最后形成文件正式印发。在具体工作中要结合实际制定《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实施方案》、《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细则》等配套的制度和措施。

3、明确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的原则和指标。事业单位诚信体系建设应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社会参与原则,即事业单位法人诚信水平的衡量和管理要让社会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共同监督和制约;另一个是激励原则,即要形成守信光荣受益,失信耻辱受损的诚信激励机制。在具体的操作办法里,又细化为社会化考核原则、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动态管理原则和分类管理原则。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指标体系构成:一是来自事业单位本身的指标内容,包括反映事业单位相对稳定特征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基础信息指标和反映事业单位动态特征的业务活动和社会服务行为指标;二是来自相关管理部门的指标内容,包括登记管理机关和财政、税务、审计、质量技术监督等其他有关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指标;三是来自社会的参照指标内容,包括银行、服务对象及社会有关方面的监督和评价指标。这样,保证了整个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的规范有序。

(六)强化“窗口”意识,切实搞好登记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精通业务、开拓进取、廉洁奉公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队伍,是做好登记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加强登记管理机关队伍建设,要重点强化三个意识:

1.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作为编办面向社会服务的窗口单位,要切实加强服务意识。既要通过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来促进和带动作风建设,又要以作风建设支持和保障服务窗口建设,做到窗口建设与作风建设相统一。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热情服务、主动服务、自觉服务,为登记单位所想、所急,为登记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科学管理和服务能力,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2.强化法制意识,严格依法办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编办系统唯一的行政许可事项,依法行政是登记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要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依法办事。对登记工作人员来说,首先要学法、知法、懂法、用法,要不断组织学习好《行政许可法》、《条例》及《细则》等法律法规。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法、时限等要求办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全面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要本着提高效率、提高质量这一出发点,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精简程序、缩短时限,做到减程序不减责任、减环节不减成效,切实让登记单位满意。

3、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制度措施。事业单位登记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内容,登记工作每一个岗位都代表着编办的整体形象,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编办系统的整体荣誉。因此,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感、使命感,要履职守责、廉政勤政,全方位落实登记管理和服务的责任制。要以推行《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执法岗位职责分解》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建立健全AB岗位制、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相关制度,要定期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行政效能。

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做好新时期事业单位登记网上管理工作,更需要团结进取,苦干实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工作中不断用新思路、新方法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四